索尼DST-BX500古董级BS/CS高清机
浏览:3022 发布日期:2014-07-27


BSAT星群的最新动态
 
 话说一年前BSAT-3A新卫星启用之后,该星TP9传输的数字频道,TP5、TP7、TP11传输的模拟频道,一直相安无事。而其他4个数字转发器TP1、TP3、TP13、TP15依然留在老卫星BSAT-2C上,虽然非健康期依旧,但运行平稳,没有太大的变化。
 
 2C和3A在空间上,采用日本BS卫星独特的伴星运行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抱团运行。它们在空间上俩俩相距70公里左右,其轨迹在一个直径70公里的球面上,属于立体运行。这种技术的好处是节约轨道资源,一个位置给2颗卫星用,据说最多能容纳4颗卫星。
 
 就在今年的9月11日,2C上的TP3转发器突然跳机,影响到171、191两个频道,当天它们都移到了3A卫星上,场强和BS211、BS222相同了。我们一年前曾经研究过3A这颗新卫星,珠三角5米天线上午有4个小时不能过门限,长三角1.5米也没有影子。
 
 正期待什么时候上述频道转回2C星的时候,9月14日TP13也出现同样故障,被移到3A星上,牵涉到141、181两个频道。看情况应该非常严重,到了放弃2C,并需要重新修理和评估的时候了。果然,9月15日,最后两个轨发器TP1、TP15干脆也移到了3A卫星上。至此,2C卫星已经完全停机,BS所有的模拟和数字频道全部集中在3A卫星上,全负荷工作。这时,日本官方的通告也开始在网上流传。
 
 换星之后,国内一片哗然。在广东珠三角地区,5米天线人凌晨4点开始,TP15就掉到门限以下,要到上午9点以后才恢复。每个转发器的表现也不一样,TP15最差,TP1最好,似乎是频率越高影响越大。对于门限为13的索尼DST-BX500来说,用5米大锅在珠海市接收,最差的转发器TP15及最好的转发器TP1的品质变化。
 
 长三角是这次换星的重灾区,表现为信号不但弱,而且品质极不稳定,一天变化非常大。而苏州又是灾区中的灾区,把原来的3米换成4.5米,最后换成6米,依然不能全天过门限。杭州的情况也不妙,况且大部分地方都没条件安装4.5米以上的大锅。上海的情况更奇怪,浦东2.4米还可以,但西部4.5米也不能全天过。而南京算是最幸运了,2.4米调得好的话,24小时都可以的,只不过TP15不再是转发器中最差的。
 
 到了环渤海地区,原来接收2C卫星,用7米天线效果很好,但现在的3A却什么影子也没有,全天都在门限以下。不知道北京日本大使馆的7米后馈是如何收到的?难道真的为了这么一块弹丸之地,还要专门弄个点波束去照顾它,而这个波束的精确性相当于用步枪射杀10公里外的一只飞蛾!
 
 在胶东半岛,一般6米以上才可以过门限,如果发现晚上信号差,白天信号好,可以在晚上信号最差的时段重新调一下天线,一般勉强能过。再往北,到了吉林东部,情况和南方正好相反,频率越高的转发器信号越强,据说1.5米全天可下TP15转发器。到黑龙江的哈尔滨,也是TP15最强,有人用2.4米的C段天线也收下了TP15。
 
 宁波以南、厦门以北的沿海地带,和台北组成的金三角,是我国接收3A卫星的最佳地区。在温州用90公分所有频道都过了,福州、漳州也是一样。
 
 为什么会发生新卫星一代比一代差?那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卫星的姿态更稳定了,赋形的下行天线精度更高了。而日本为了避免临近韩国的抵制情绪,自然把这一块覆盖“挖”掉了,结果周边的我国长三角到环渤海一带也跟着遭殃。
 
 经过了3个月的漫长等候,看来2C卫星已经修复无望。伴星的系统也开始发生变化,2C渐渐脱离了伴星,3A卫星独立运行,说明2C恢复是不可能的了。11月22日观察卫星的定点位置,发现BSAT-3A的轨位非常稳定,东西漂移仅仅0.02度,而南北漂移竟是O度。所以,怀疑3A卫星定位不准而导致信号昼夜差异,是没有根据的。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用户们痛定思痛,纷纷放弃BSD,转看其他卫星。但在我们国内,124/128不好收,CS110也不好收,能装巨形天线的人毕竟是极个别的,接收日星的所有门跟仅似乎都断绝了。也有一部分BSD粉丝,不得不忍受低码码流的画质,改收IPTV上的日本频道。而原来接收BSD的器材,包括接收机,高清录像机,WOWOW解密卡,甚至天线及高频头等,也开始在坊间流通,结果把BSD接收机弄到白菜价。最近一次网上拍卖索尼DST-BX500二手机,才只有1500元。如果你在金三角区域,现在是切入BSD的最佳时机。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虽然BS卫星一代比一代强,但在我国的溢波覆盖却一代比一代弱,这是既成事实。因此,在今后的时间里,虽然新卫星还会不断发射,但BS信号只会离我们越来越远。除了随遇而安,我们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BSAT-3一共规划了3颗卫星,除了已经服役的BSAT-3A之外,2011年还将发射另外两颗工作卫星,BAST-3B和BSAT-3C。其中,3B卫星将主播TP1、3、13、15四个数字信号,备份TP5、7、9、11、17、19、21、23等8个数字信号,而模拟频点TP5、7、11到时全部停掉,升级为数字。3C卫星的功率更大,不但和3B互补,也就是主播TP5、7、9、11、17、19、21、23等八数字信号,备份TP1、3、13、15四个数字信号,而且还在12.250-12.750GHz波段作为CS110卫星的备份。3B、3C两颗工作卫星服役之后,会作伴星运行。而3A的转发器将全部退出,成为整星备份。
 
 需要特别指出,这次2C和3A换星之后,TP15的非健康期依然存在,而且也是常常在某个周一开始轮换。虽然终于排除了非健康期是卫星本身造成的,离揭开最后迷底又进了一步,但很担心2011年后的TP17、19、21、23也存大非健康期问题,甚至更为严重,那就很可怕了。
 
 ACC环绕声伴音
 
 为什么一款7年前的古董机,到现在还那么受到追棒?这是因为索尼产品特有的前瞻性,除了没有HDMI(7年前哪有这东西啊),其他功能应有尽有。例如内解ACC数字伴音,5.1声道模拟输出,是所有的BSD接收机中绝无仅有的,让消费者省却了外置AAC解码器的麻烦,节省了更换AAC功放的开支。
 
 AAC全称为Advanced Audio Coder(高级音频编码),有时也被为NBC,即“后向不兼容编码(Non-Backward Compatible)”,是MPEG工作组的成果。与DD、DTS相比,AAC采用更高压缩比的算法,码流会根据需要,随信息量的变化而变化,而DD或DTS是固定码流,因此AAC的效率更高。在正式的听音测试中,相同码流的AAC要比MP3具有好得多的音质。同AC3一样,AAC也能随时改变设置,产生出多种规格,如单声道、立体声双道,5.1环绕声道等等。
 
 MPEG-2的AAC音频编码早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标准号为ISO/IEC 13818-7,目前是免费使用的。它唯一的缺点是对硬件要求较高,必须使用专用的解码器,当然也可以软解码。目前除了日本的BS,还有台湾的公视高清频道等,将AAC伴音标准投入商业运行。
 
 BS中很多优秀的节目,都采用AAC5.1格式伴音,例如年底即将播送的《红白歌战》等。而一般的BSD接收机只能输出两声道,也就是内解AAC之后仅输出左右主声道。
 
 想获得AAC环绕声的震撼效果,一般是通过“光纤声音出力”,外置解码。例如外接AAC独立解码器,或者再买一台带AAC解码的功放,但这两种方法花费都很高。如果使用索尼DST-BX500,就可以直接获得AAC5.1声道的模拟输出,而不必外置解码器,等于节省了很大一笔开支,这是本机的主要卖点之一。
 
 “声音5.1CH出力”中6个输出端子的排列是这样的。左列第一个往下数:主声道左(白)、主声道右(红)、中置(黑)。右列第一个往下数:后置左(白)、后置右(红)、低音炮(黑)。用6条音频线接到功放的直通输入端,大功就告成了。
 
 i.LINK高清数字磁带录像
 
 在DVI和HDMI发明之前,BSD流行的数字接口是i.LINK,其实就是电脑中的IEEE-1394接口标准,只是名称不同。根据TS流的速度大小,早年的规格是S200,最新的是S400。但对于BSD的高清磁带录像来说,S200已经足够了。
 
 i.LINK具有支持热拔插、自动设备登录、方便的串接级联等多种优点,使用非常方便。对于只有一台数字录像机的情况,只要一条1394电缆就解决全部问题。购买电缆要注意,只有4芯的可以用,6芯的配不上。
 
 录像时,本机的TS流通过1394电缆专到录像机中保存。重放时,磁带中的TS流再通过1394电缆传回本机中解码。这是因为老式的数字磁带录像机不具有TS流的内解码,必须通过本机重放。也就是说,不管是实时播放,还是磁带录像重放,都使用本机内的解码器输出到电视机。而新式的数字磁带录像机具有内解码,可以直接输出到电视机,离开本机单独播放。如果有两台录像机的话,一台老式的联着本机录像,另一台新式的脱机在其他房间播放。
 
 在DVD高清刻录、蓝光刻录风行的时代,数字磁带录像似乎落伍了。不过,本文既然是谈古董,就应该让本机配合古董级的磁带录像机,才显得门当户对。笔者使用一台10年前的Victor(即JVC)牌子的HM-DH35000型磁带机,坊间俗称“三万五”,其实现在用三千五百元就能买到成色很好的二手机。
 
 使用很简单。接上1394电缆后,按本机遥控器上i.LINK键,两机互相通讯登录,成功后本机前面板上显示i.LINK字样,也可以进入设备列表中查看外部设备名称。然后和普通录像机一样使用PLAY、PAUSE、STOP等键进行操作,从本机重放出来的图像是高清的。
 
 我在2002年日韩世界杯期间,从BS-hi频道中录制了一套《三大男高音横滨演唱会》,一直保存至今,由于当时没有实行一次拷贝限制,可以复制成其他媒体的版本。时隔6年,高清的画质依旧,震撼无比。很多早年的BSD粉丝,都花心思录制过高清磁带,不管是怀旧情结,还是实用性,都有理由继续把它们保留下来。
 
 数字录像带的格式是D-VHS。虽然外观与它的老大哥VHS及S-VHS没什么两样,但制造的材料是不同的。
 
 但事实上,D-VHS的带子价钱超贵,而且国内根本买不到。为了实现廉价的高清录像,发烧友大都采用S-VHS带子来代替,可以获得相同效果。例如,上面谈到的三高录像,我就是用S带录制的。严格来说,S带的磁粉颗粒粗,更容易磨损磁头和带子本身,使用寿命将受到影响。反正是即将进博物馆了,寿命已经不再重要。
 
 三万五是10年前的产品,当时竟然连BSD也还没开播,就有这样前瞻的设计,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作为VHS的鼻祖,前几年JVC又出了终极版,竭尽奢华,给数字高清录像的玩家最后的珍藏机会。遗憾的是,现在S带已经奇缺了,只在广州等地的旧货市场还能买到,不过尽量要选用新的,不要用旧带充数,让古董机再多活几年。
 
 门限和降雨模式
 
 为了尽量能让BS1、BS2频道能过门限,除了使用门限王DX301之外,就是索尼DST-BS500,两机的门限相差无几。这是换星之后本机能再次走红的原因之一。有些使用其他牌子的玩家,由于发现BS1、BS2在一天中信号最差的时段无法使用,迫使他们不得不再次走模拟机的老路,接收TP7、TP11上的模拟NHK,最坏的情况至少还有带雪花的图像可看,其实不必要这样做。
 
 本机提供BS1、BS2两个标清频道的雨衰模式,只要进入“卫星设定”菜单,把自动切换打开就是了。当信号跌进门限13以下时,自动进入低码流模式,伴音也降格为单声道。当信号回升到门限13以上后,又自动回到正常模式,图像伴音也正常了。低码流的图像虽然恶心,但总比没有看要好,也比模拟的满屏雪花要好。遗憾的是,BS-hi不提供降雨模式,也许认为高清频道用低码流传送不成体统吧。
 
 工厂模式
 
 工厂模式或工程师模式,简称“工模”,是发烧玩家梦寐以求的机器菜单,详尽揭示了机器的工作状态及信号优劣。既然是工模,一般是不公开的,需要使用“暗键”才能进入。打开本机的工模,只需用遥控器操作,顺序是:待机、5、CH+、电源,接着开机后就自动进入工模,其菜单一共有4层,但我们只研究其中一页最重要的工况状态。按遥控器上的1、选局。进入第2层。再按5、选局,进入第3层。最近按1、选局,进入第4层,也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整机工况部分。
 
 工模菜单是叠加在电视画面上的,这时还能自由选台,工况显示也随着频道的变换而变化。要退出工模,只需待机再重开,就回到正常接收状态。
 
 索尼的工模暗键,已泄密很多年了,但工模的内容却一直没人仔细研究过。要解读这样的火星文,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也要有很大的勇气与毅力。有人相信,非健康期的秘密及降雨模式的机理,都隐藏在这份天书中。
 
 可喜的是上海网友GaGa帮助我们读懂了大部分内容,在此我们要感谢他的工作。整个工况菜单包含6个大段,下面让我们逐行逐句来破译吧。
 
 [DEMUX]段
 
 这是解复用的部分,也就是TS流中解出地时钟和节目流。上面显示了系统的日期时间,括弧内是本机的开机时间。系统时间也就是东京时间,比北京时间早1小时。
 
 FIFO是内部TS流的缓冲区,信息缓冲区大小、状态等。此行中可看到当前频道号。
 
 PID就是我们熟悉的节目流的ID,一般是将PID写入硬件后,硬件自动从TS流中选择所需要的节目流。这里视频有3组PID,高清时一个频道,标清时分为三个频道,高清时另两组是全1。音频有两组,一组PCM总是出现,第二组5.1视节目而定,如果没有就是全0。
 
 STC里的Dmx是系统时钟,其实就是时间信息,从节目流中提取出信息恢复的时间,其数值永远是绝对增加,爆满后再从零开始。
 
 Error显示一些出错信息,表示不同错误类型的计数值。
 
 [AUDIO]段
 
 这是音频解码的部分。其中Skp、Rep、Emp、Ful对应Skip(跳过)、Repeat(重复)、Empty(空)、Full(满),是解码器的工作状态。音频取样频率总是48K,并显示又声道或环绕声道。音频码流视节目而定,144-480K不等,降雨模式时减为64K。
 
 STC/PTS是音频流中的一个时间戳,是数据进解码器和出解码器的时间,用于解决音频视频同步的,其中的ms就是以毫秒显示的时间。
 
 Error是音频流中的错误计数,PESsync、PESIDP、ESHead、ESsync、ESerr应该表示PES流同步错误、PES流ID错误、PES流包头错误、ES流同步错误、ES流内容错误。一般情况下,只要正常收视,是不会有错的,或者偶尔有几个而已,否则伴音就会断掉了。
 
 [VIDEO]段
 
 这是视频解码的部分,也是工模中最重要的参数。其中图像分辨率,高清为1920×1080i,标清720×480i,降雨模式352×240P(相当于QVGA)。画面比例永远是16:9,帧频永远是30Hz。图像净码流(不包括伴音和数据广播)101/102标清是10Mbps,103高清是19Mbps。民放各台是变码流,18~24Mbps不等,注意200频道已经从之前的TP9移到了TP3上。加密的频道如果没有图像,看到的码流也是假的。降雨模式只有0.3Mbps。
 
 Buf是内存缓冲区充满程度,一般应维持在中间一定范围(50%左右),太低了欠载会定格,太高了溢出会丢帧。Qty=H表示正常,L表示降雨模式。
 
 STC/PTS是视频流中的时间戳,与音频类似。
 
 Error的部分参数比较多,也是表示不同错误类型的计数值。
 
 [FE]段
 
 这是Front End(射频前端)的部分。包括当前频道的中频频道、TS流的ID、LNB高频头电压11V。STA是锁定标志,但仅仅表示模拟的AGC锁定,并非数码解调的锁定,当信号掉到门限以下时,它依然显示锁定。锁不住时会变红色的UNLC,表示信号彻底断开了。
 
 DEMD是解调(DEMODULATION)信息,包括AGC控制值。有三个AGC电压,数值越大表示信号越强。CA后面是一个频率误差值,本机可以自动修正,始终处于最佳接收状态。
 
 SIGN是信号(SIGNAL)信息。ANT是我们常说的信号强度,或者说天线电平。CN是载噪比,门限CN=6.5dB,用户寻星菜单里显示的信号品质正好是CN的二倍。PN、PN_Reg是一组伪随机码,用于同步和均衡,PN_Reg的值可能就是序列的误码情况,信号没问题时应该是O,有问题就出现数字,越大越差。EQ是频率均衡(Equalizer)。
 
 BERT是比特误码率测试(Bit Error Rate Test)。前级8PSK的维特比(Viterbi)译码器译码前的误码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误码率。RS(Reed-Solomon)是“里德-所罗门”译码器译码前的误码率。先通过Viterbi译码,如果译码后还有误码,可通过RS译码纠正错误,如果RS译码后还有错误,就要看到马赛克了。
 
 [CARD]段
 
 这是卡片信息,每个频道都是不变的,研究读卡器的应该比较熟。Ins是指令,Cov和Acs不清楚,ATR是卡复位后的应答,Unava是不可用的命令(Unavaliable),Exch是交换(Exchanage),Mem是内存(Memory)。
 
 [JAMES]段
 
 这个也是每个频道都不变,似乎是CPU的运行信息,不太重要的。
 
 匪夷所思的几个问题
 
 本机的工模可以揭露很多对我们有用的信息,例如各频道的视频码流,民放5台全部冲顶,达到前所未有的24M。但103高清反而只有19M,却分配给101和102等每个标清频道10M码流,这是很难理解的。唯一可能,就是101和102的码流中,还包含了其他信息,例如降雨时的低码流频道。
 
 降雨模式的机理,曾被怀疑是加强表决而获得的好处,但理论上说,这种方法不可能提高性能这么多。但现在看来,在码流中存部分低分辨率的关键信息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说,101和102的码流中包含两类节目信息,一类给普通的标清频道用,另一类是用较强的编码做成。例如在同一PID中有不同强度的纠错码,相当于FEC比例不同,如高质量码流FEC是7/8,而低质量码流FEC是1/2。只有降雨模式才能解读这些数据,获得得低质量但无马赛克的图像。
 
 另一个疑难问题,就是非健康期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同样是非健康期,松下机的影响比索尼机严重得多?非健康期工模画面,看到的仅仅是一长条的小马赛克,应该不是大范围连续性的错误。可能是一种脉冲式的干扰,针对上行信号或者星上没备的。
 
 GaGa兄认为,正常时PN_Reg=0。到了非健康期,CN即使过了7分贝门限,但PN_Reg却大于零。这种情况相当于这个瞬间有一下干扰,或者信号瞬间变差,造成搜索到的同步码以及码流数据都出错了。
 
 如果干扰来自上行,那反所有不同牌子的机器都收到干扰了。但是,索尼等机器把这个很小的错包扔了,所以不会出现明显马赛克,而松下把错误的也放进码流了,所以才不行,这个属于软件的范畴。但这种情况似乎不太可能,因为并不是所有都有非健康期,只是频率越高越严重。
 
 还有一种可能,虽然PN序列遭到破坏,但后面的数据都正确的。由于前端同步方式做法不一致,松下会重新调整同步,造成错误同步和错误数据,而索尼在同步错误时维持原有同步,那么数据就不会错。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应该与接收机内的调谐器有关。这个可以从松下600下和夏普200机采用同样的调谐器,结果非健康期也是同样程度的起码,得到印证。
 
 关于降雨模式及非健康期的机理,目前都是假设,还没有一个能证明的答案。
 
 写在最后
 
 BSD开播了8年,BSD的文章我们也写了8年,但还是没写完。而在台湾坊间,早已把BSD研究透。例如本机浮水印的手动消除;BSD加密频道的共享;突破一次拷贝限制;实时翻译的中文字幕;局域网内的高清广播……等等,都慢慢变成现实了。
 
 在索尼7年前发布本机的时候,CS110卫星根本不存在,本机遥控器上仅预留了一个没有定义的按键。不料数年后SC110开播,索尼在空中不知不觉地下载了升级软件之后,用此键竟然能打开一个全新的CS110世界,自动增加了几十个频道。
 
 总而言之,索尼DST-BX500是一款非常先进的、经久不衰的、不可多得的BSD发烧级机器。它的5.1多声道输出,资料丰富的工模菜单,稳定可靠的低门限性能,微弱的非健康期影响,以及豪华大气的外形设计,等等,其他牌子和型号的同类机器根本无法望其项背。虽然本机没有HDMI输出,但索尼模拟电路的品质向来都很高,用色差输出也毫不逊色。这些因素,使本机不仅成为一款调星发烧的利器,也是一台实用耐久的家用高清机顶盒。
 
 历史,已经并且还将继续证明,索尼是对的。

扫码下方或搜索关注公众号“卫星参数网”,独家内幕新闻!

卫星参数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