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订阅 川w0834微媒·凉山美食旅游 爱凉西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的 蓝字 关注我们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分享到朋友圈
#凉西视点# 【今早,西昌成功发射北斗卫星,听到声音了吗?】今(9月30日)早7:13:04:225(今早接到紧急通知,之前7:30发射),西昌卫星基地,3号工位,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1颗新一代的北斗系统第20颗全球组网导航卫星I2-S发射升空,工作轨道IGSO(地球倾斜同步轨道),星上首次搭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203所研制的国产星载被动氢原子钟。
本次发射参观门票是380一人,还是在2公里半的八一村。—— 所以不要以为是地震,然后惊醒裸奔了哈!(上回西昌学院有学生就这么做了,不要怕!这次是卫星发射!请注意!) 发射初始轨迹大致是这样↓↓↓
这是中国9月份的第5次航天发射,此次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月内5次航天发射的纪录。这个月,5次发射,也创造了单月发射次数最多的纪录,此前单月发射最多为4次,分别是2011年7月和11月,2012年5月以及2014年12月。不过,相信这一纪录很快就会被打破。 发射路径↓↓↓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 火箭行驶轨迹↓↓↓
据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2012年底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以来,系统连续稳定运行,性能指标稳中有升。根据系统全球组网建设计划,2018年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将形成全球服务能力。
此次发射的是我国第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也是我国发射的第20颗北斗导航卫星,轨道为。首次搭载氢原子钟,卫星入轨后,将开展星载氢原子钟、星间链路、新型导航信号体制等试验验证工作,并适时入网提供服务。
氢原子钟,一种精密的计时器具。氢原子钟是在现代的许多科学实验室和生产部门广泛使用一种精密的时钟,它是利用原子能级跳跃时辐射出来的电磁波去控制校准石英钟,但它用的是氢原子。这种钟的稳定程度相当高,每天变化只有十亿分之一秒。
氢原子钟亦是常用的时间频率标准,被广泛用于射电天文观测、高精度时间计量、火箭和导弹的发射、核潜艇导航等方面。氢原子钟首先在1960年为美国科学家拉姆齐研制成功。氢原子钟是种高精度的时间和频率标准,在国防、空间技术和现代科学试验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此次发射的卫星和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12次飞行。
本次发射创下多个第一:第一次在单个自然月内实施5次航天发射,长三乙第一次在3号工位发射,长三乙第一次打IGSO轨道卫星,长三乙第一次一箭一星打北斗,北斗导航卫星首次搭载氢原子钟。
发射前的3号工位。感觉三号塔架升级后好高啊,超过了二号脐带塔的感觉
。↓↓↓
这是3号工位继2013年实施改造重建之后迎来的首次航天发射任务!时隔3年8个月17天,西昌卫星基地发射场3号工位再次撼天动地,振奋人心!发射,真美啊!
↓↓↓
最后,还有一个重磅要透露!昨天我们发布的消息“由于基地部队有任务,因此从昨日开始,一直到国庆节的前三天,卫星基地暂停接待。这几天,卫星基地参观不了,游客请止步!这是重要通知”目前已失效。因为现在基地部队改口了,今天清场完毕后稍晚就可参观了,国庆期间是正常参观。 游客留意
#摄影凉山州# 【今早发卫星啦!你听到了吗?】今晨,在西昌市区,因离卫星基地有些远,所以先看到了火箭发射,过了差不多有一分钟才有声音传来。清晨发射向阳,观看效果没晚上好 ↓↓↓
冕宁的粉丝今天早上在家拍的 ↓↓↓
今天早上,卫星发射前方,八一村的参观者拍的。↓↓↓
发射相关
↓↓↓
9月份5次航天发射 创造四项中国航天记录
2015年9月30日7点1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我国第20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这是我国9月份进行的第5次航天发射,同时也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单月航天发射次数最多的记录(5次)。
此前我国单月航天发射次数最多的记录是4次,分别是2011年7月、2011年11月、2012年5月和2014年12月。
这5次航天发射分别是:
9月12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一号。
9月14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高分九号卫星。
9月20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发射开拓一号等20颗微小卫星。
9月25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浦江一号、上科大二号等四颗小卫星。
9月30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第20颗北斗导航卫星。
同时本月成功进行了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等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飞,对中国航天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一箭20星,创造了亚洲一次火箭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记录。
9月份,我国共创造了四项新的中国航天记录:一次火箭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记录(20星)、单月航天发射次数最多的记录(5次)、单月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记录(27颗卫星)、单月发射新火箭最多的记录。(两次航天发射间隔时间最短的记录是23小时25分钟,2014年11月快舟二号和遥感24号在酒泉创造。)
我国航天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记录被不断刷新,中国航天将会不断的爬上新的高度。爱航天网,为中国航天加油喝彩。
全球组网:让天上的北斗星“聊”起来
来源: 中国航天报
“这颗北斗卫星会和两个多月前发射的北斗双星实现‘空间对话’,测试导航信号,并进行中轨道和高轨道间的星间链路试验,这种异轨道面间的试验还是首次。”北斗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说。
9月30日,第20颗北斗导航卫星准确飞入地球倾斜同步轨道,成为今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北斗任务的收官之作。
“星林高手”登场 国产氢钟太空首秀
按照为全球提供服务的目标,研制团队将多项新技术用在了第20颗北斗导航卫星上,使其化身为太空中的一位“星林高手”。
最夺人眼球的是卫星的“座驾”:全新的卫星平台,装载载荷能力更强,可让卫星配备更多载荷,实现更多功能。
“确保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寥寥数字却蕴含万难。研制团队通过大量结构性试验、热控性试验后才开始启动研制工作,而确保新型平台可靠性、安全性的工作则从始至终。
“得益于这一平台,我们首次将国产氢钟用于星载,自此我国星载原子钟在铷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种类,同时,星载氢钟更稳定的频率将使卫星的测量精度、提供时间精度获得优化。”北斗导航卫星总指挥迟军说。
上星前,氢钟物理部分要进行常压下的测试,又要在真空环境下工作,这两种环境差别大,热和力的影响都不同。
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陈忠贵说:“一些因素在地面上不是问题,但到天上就是问题,我们经常要通过试验舍弃那些影响氢钟整个物理部分工作的材料。我们也借鉴了十几年研制铷钟的经验,但毕竟两者的特点不同。”
轨道不同,信号发射的实现方式就有变化,天线的增益、指向控制、波束范围都有所不同。通过数月攻关,研制团队自研的多种新型天线满足了卫星的需求,确保了星间链路整个信号的一体化体制。
自主可控、国产化一直是北斗团队坚守的原则,与之前的双星无异,这颗卫星国产化率达98%,并且全覆盖。
“昨晚到几点?”“凌晨1点。”“搞定了没?”“嗯。”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很简单,之后则继续投入到试验验证中,这也是卫星研制期间团队成员的日常工作写照。
新技术让卫星更“高能”,但前提条件是禁得住反复枯燥试验的考验,团队成员不时品尝挫折的苦涩并隐忍向前,只因心怀成功梦想。
“北斗导航设计本身非常复杂,但地面的用户可以轻松享受服务,所以说我们做最难的事,给用户留最简便的操作体验。”北斗导航卫星副总设计师郑晋军说。
新型信号 让卫星“聊天”
具有多种信号体制、能够实现星间链路功能的北斗全球导航卫星可以交互测量和通信,就像“聊天”,通过“对话沟通”实现卫星间的时间同步,保证提供给地面用户的信号测量结果更加准确,更好用。
“新型导航信号设计已经在7月25日发射的双星上进行了全面的测试与评估,两颗卫星‘聊’得非常好。”谢军说。
导航信号的设计是重中之重。由于目前空间卫星数量多,有发生信号干扰的可能,因此北斗新型导航信号体制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信号兼容,同时确保自己的信号被用户正常接收。
“信号就和电视频道一样,比如北斗发出的信号是新闻频道,其他卫星导航系统是体育频道、文艺频道等,它们互相兼容,但不互相干扰,至于用户想收看哪个频道,选择好用的信号服务,那是用户的自由。”谢军说。
然而,要在星上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把多种信号集成、设计入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
“设计一个信号,用一个计算机芯片即可,但同样一个计算机芯片中,我要设计两个信号,甚至三五个,难度就不同了。”陈忠贵说。
实现多种信号兼容,还要充分考虑电子元器件对太空环境的敏感性,解决不受空间环境影响的问题,保证空间信号的连续稳定。为此,研发团队多年专攻技术设计、试验验证,队员们用“巨大”二字形容其间的工作量。
卫星导航信号生成后,需要通过行波管放大器放大功率,再经过传输天线发射,地面用户用一个很小的设备就能接收到信号的功率。“就像两个人谈话,离得很近,没必要喊着让整栋楼的人都听见,但要让楼外的人听见,就需要用一个高音喇叭。”谢军说。
令谢军印象深刻的是,这颗卫星把我国多家单位生产的行波管放大器产品送上太空进行验证和考核,从而帮助这些单位优化产品,最终提高我国整体研制生产星载行波管放大器的整体水平。目前,国际上只有少数几家公司具备生产空间行波管放大器的能力。
螺流值是行波管放大器稳定性的重要参数,螺流偏大在地面上并无大碍,但在天上就会影响卫星寿命和可靠性,团队成员进行了严格把关,“差一点也不行”是他们不变的工作准则。
悉心“呵护” 彰显北斗精神
“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这是2012年底北斗完成亚太地区组网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中对北斗精神的总结。
在北斗团队的记忆里,这种精神可以具象为不计其数的“白加黑”和“5+2”。
2015年7月的一天,装箱后的第20颗北斗导航卫星踏着晨星奔赴2000多公里外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任务。
技安检查、梳理发射场测试项目,完成全部地面设备联调,进入发射场测试,完成B2总装……从卫星进场的第一天起,试验队员就用他们认真规范的操作为发射作最后的准备。
“一如既往地遵守规章制度,才保证了在发射场零质量问题。不过卫星上天后经过在轨测试,提供服务一两年之后仍正常运转,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迟军说。
“三有”是指要有创新力、执行力和凝聚力,这被视为北斗团队的文化精髓。谢军解释,2009年,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研制队伍成立,能走到今天,是大家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扎实走好每一步的结果,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孙家栋院士曾说,北斗系统是一个为大众服务的系统,它的标准就是GPS。“相比之下,美国的技术基础好,北斗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跟上和超越,就要追求卓越,这离不开对每一次任务的总结和积累。”陈忠贵说。
下一步,研制团队将加紧实施在轨补网工作,但挑战和风险一路相随:技术状态一旦确定,产品的研制、系统的联试、试验的节奏将变得飞快,现在的技术储备和产品的成熟度能否应付?未来,国产元器件的可靠性能否保证产品在太空几年、十几年不出问题?
面对挑战,谢军说:“当务之急是把在轨卫星的技术状态、在轨试验总结好,固化技术状态,进一步厘清对卫星系统的要求。另外,要重视产品可靠性的验证工作,不要到产品大量应用时,才发现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需要在试验流程上、规章制度管理上有创新,结合批量生产,实现快速高质量生产,满足全球组网需求。”
连续第3年来到西昌的试验队队员何鸣说:“身边的朋友经常问我,为什么选择航天?我说,因为那里有山,而我要去登山。每个航天人都是一抔泥土,但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被淹没,而是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条山脉。”(王旭)
我国成功发射第四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
(北斗网讯 杨健、齐晓君)2015年9月30日7时1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颗北斗导航卫星。该星属倾斜同步轨道卫星,采用全新导航卫星专用平台,首次搭载星载氢原子钟,是今年发射的第四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也是我国发射的第20颗北斗导航卫星。卫星入轨后,将开展星载氢原子钟、星间链路、新型导航信号体制等试验验证工作,并适时入网提供服务。该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建设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北斗系统作为国家重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2012年底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以来,系统连续稳定运行,性能指标稳中有升,满足10米指标要求,部分地区性能优于承诺指标。根据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建设计划,2018年将率先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我国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国家先后发布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对卫星导航产业长期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现已形成包括基础产品、应用终端、运行服务等较为完整的北斗产业体系,完成初期市场培育,正在从行业应用拓展到大众应用,呈现快速发展局面。目前,国产北斗芯片、模块、天线等关键技术已取得全面突破,性能、价格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累计销量超过900万片;高精度板卡和天线已分别占据国内30%和90%市场份额;面向智能手机的国产北斗移动通信一体化芯片已经面市。北斗系统已在多个行业和大众消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伴随国内卫星导航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望实现“十二五”末卫星导航产值1500亿目标。此外,国家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统筹整合现有资源,正在联合建设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现已完成基本系统建设,2015年底具备提供基本服务能力,2018年可向全国提供大众米级、行业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服务。
“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根据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稳步推进北斗系统走出去,与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相关国际组织,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承担国际义务,促进北斗系统服务全球、造福人类。广泛开展卫星导航系统合作,同美GPS、俄格洛纳斯、欧伽利略系统开展兼容与互操作等卫星导航领域合作,与美联合发布了卫星导航合作声明,与俄签署了卫星导航合作备忘录、北斗与格洛纳斯系统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与欧完成北斗与伽利略系统频率协调。深度参与国际卫星导航组织活动,作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供应商,积极参加和支持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工作,持续面向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展卫星导航国际教育培训,倡导和推动国际卫星导航系统监测与评估合作,为全球用户提供各大卫星导航系统运行服务信息。积极融入国际标准推进北斗国际化,推动北斗系统进入国际民航(ICAO)、国际海事(IMO)、移动通信(3GPP)等国际组织相关标准。北斗系统已成为第三个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取得国际海事应用合法地位;被国际民航组织认可为核心星座并启动相关标准编制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前可成为国际移动通信标准支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大力推进北斗系统国际应用,已与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泰国、阿联酋、东盟、阿盟等国家和地区组织开展应用合作,面向海外举行“北斗行”推广活动,开展北斗/GNSS应用演示体验,推动北斗系统海外应用, 让更多国家和人民了解北斗、应用北斗,感受北斗系统特色与优势;面向全球连续举办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卫星导航领域重要会议。
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分别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12次飞行。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小爱感激不尽
别忘了点赞~↓↓↓
扫码下方或搜索关注公众号“卫星参数网”,独家内幕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