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7日上午10时,郭川率领他的六人国际船队驾驶“中国·青岛”号三体帆船,用“无动力、不间断、无补给”方式航海25天,其中仅用291小时成功穿越约3240海里号称死亡航道的北冰洋东北航线,创造北冰洋极限航行世界纪录,在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停靠青岛母港,与祖国团圆。
在欢迎仪式上,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栾新女士代表青岛市委、市政府祝贺“中国·青岛”号完成了北冰洋东北航线世界纪录的壮举,称赞他传播青岛“帆船之都”的美名,并且预祝郭川船队即将开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行取得成功。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陶米恒先生、青岛奥帆城市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青岛市体育局局长纪高尚、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郭洪峰、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徐祖远、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刘功臣等均向郭川和他的船队给予表彰和期待。此次创纪录航行,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全程为郭川团队定制了卫星通信保障方案,确保全天候全方位无障碍通信畅通。其中包括卫星通信语音解决方案使得郭川团队和气象专家、岸上团队及家人的沟通联络;卫星通信数据解决方案保障船队的信息传输并有效将媒体记者的新闻视频传回给岸端团队,海信通即时通信平台也助力了团队的亲情沟通。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郭川对此表示万分感谢。
海事卫星是用于海上和陆地间无线电联络的通信卫星。海事卫星是集全球海上常规通讯、遇险与安全通讯、特殊与战备通讯于一体的实用性高科技产物。此次郭川创纪录航行,通过卫星时刻监控帆船的位置,并与水手取得联系;在保持安全的同时,卫星通讯系统还能用最快捷便利的方式使随船记者能随时随地将船上的故事和所有人分享。每天,随船记者都使用这些最先进的设备收集船上的故事,并通过海事卫星向岸上传送高清视频、图片、音频和文字。此次郭川创纪录航行随船记者总计拍摄了超过3000张高精度照片、录制了超过300条采访视频,让岸上的观众也能前所未有地亲近航行的最前线。海事卫星通信系统一直在帆船赛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于比赛的支持也更加有力。在2005-06届的VOR比赛中,参赛船队只能使用64KB每秒的传输速度与外界进行交流,但这在当时已经是顶尖的科技了。而今天,随船记者的平均传输速度为0.5MB每秒,在不久的将来,这个速度甚至可以被提高到50MB每秒。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端,是地球最冷的大洋,东北航道过去数百年来一直布满浮冰,几乎无法通行。对于帆船航海来说,一直名存实亡,只是条“传说中的航道”,也一直是西方航海高手们视若畏途的“死亡航道”。 每年9月上旬,这一海域的大部分浮冰出现短暂无冰情况,会出现一个短暂的通航期。郭川拿到了最近50年的卫星观测的北极冰盖的融化情况的报告,了解到这个特点之后,于两年前向有关方面申请这次创纪录航行,确定航线,经过多方努力之后,才有了今年9月的成行。郭川和他的船员在13天的航行过程中克服了冰山、浮冰、浮木、大雾、潮湿、酷寒和狂风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成就一段传奇。郭川说:“这是一次挑战各种极限的航行。在极地这样的一个极端环境内,我们要遵循属于这里的独特自然法则。我们船上的先进仪器多次失灵,船上一切几乎回到原始状态,要靠我们的经验和智慧摸索着前行。”“无动力、不间断、无补给” 这三个词的含义:“无动力”是指完全靠控制船帆,利用风力和海浪的推动力前进,不使用发动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航行,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不间断”是指在整个航行过程中,不能靠岸,不能在任何港口停靠,或者停下帆船休息。“无补给”是指航行开始之后就不能再接受食物、衣物、燃油、电力等补给。为了尽量减轻帆船重量,船上的船员在13天的航行里吃的是非常难吃的压缩食品,不能洗澡,没有床可以睡觉(直接在甲板上休息)。“中国·青岛”号将在青岛停留一段时间,以对船进行检查和修整。预计10月中旬,郭川将驾驶“中国·青岛”号再度扬帆,开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青岛”号帆船航行。据了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青岛”号航行分国内线和国际线。国内线拟在上海、广州、香港3个城市停靠。国际线拟在新加坡、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印度(孟买港)、埃及(亚历山大港)、意大利(热那亚港)、摩纳哥6个城市停靠。
扫码下方或搜索关注公众号“卫星参数网”,独家内幕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