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工大学生自主研制卫星,已在酒泉成功发射
浏览:934 发布日期:2015-10-12

点击上方“”可订阅哦!

“现在这颗星已经到非洲了,绕地球一圈用时94分钟,预计今天下午6点半经过南京。”“南理工一号”立方星总设计师、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廖文和激动地指着电脑屏幕上卫星运行的轨迹给记者讲解。

9月25日上午,“南理工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11号”运载火箭成功搭载发射。这是由南理工微纳卫星中心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微纳卫星,将用于全球海上船舶自动识别、星间信息交换在轨演示验证。

  长方体形状的“小卫星”

  大卫星所有的功能它都具备

在卫星组装间,记者见到了“南理工一号”。“这是一颗双单元立方星,重仅2.2千克,外形是10cm×10cm×22.7cm的长方体,体积是大卫星的几十分之一。”“南理工一号”副总设计师张翔副教授向记者介绍。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南理工研制的这颗“小卫星”包含了卫星所有功能系统:电源、结构、热控、姿态、通讯、星务等一样都不少,星上系统全部采用商用器件,自主研制。

据廖文和介绍,立方星是国际上广泛用于大学开展航天科学研究与教育的一种微纳卫星,具有成本低、功能密度大、研制周期短、入轨快的特点,通过组网形成星座,可实现对海洋、大气环境、船舶、航空飞行器等的监测。

“南理工一号”的研制,为结合南理工优势学科、开展新型载荷验证,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短周期的立方星在轨试验平台。

  卫星距离地面500公里

  可用于海上船舶自动识别

据张翔介绍,25日上午,“南理工一号”立方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11号”运载火箭成功搭载发射。作为上科大二号的B星,这颗立方星将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的2颗立方星进行组网,用于全球海上船舶自动识别、星间信息交换在轨演示验证。

廖文和给记者举了个例子,这个卫星上搭载有一个船舶识别系统,在大海里跑的船,发出信号,这个系统可进行信号搜集,万一有船在海上失踪,可以进行定位识别。

9月25日11时17分,在南理工卫星地面站,“南理工一号”成功从空中发回下行数据,团队在场的学生和老师禁不住欢呼起来。此后,卫星运行顺利,当天下午 2点30分,运行轨迹显示,它正经过非洲。廖文和告诉记者,这颗星绕地球一圈要花94分钟,将于当天下午6点半经过南京。

张翔告诉记者,卫星和火箭分离后,将在距离地面5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运行,设计寿命是6个月,但是通常它可以飞得更久,可能是好几年。

卫星“南理工一号”

  研究团队很年轻

  最小的成员是“91后”硕士

承担“南理工一号”研制任务的是南理工微纳卫星中心立方星研制团队,其中包括机械工程学院3位小卫星研究领域的资深教师,还有7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平均年龄23岁左右,年龄最小的刘洋还是1991年的,目前研一在读。

学生们各自承担一项研制任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南理工一号”的研制。刘洋来自南理工机械学院,他告诉记者:“自己对卫星制造特别感兴趣,所 以加入这个团队。因为专业不对口,要花更多时间自学相关课程。” 和刘洋一样,团队其他成员投入特别多的精力,每天早上8:30到实验室,晚上基本11点以后才回宿舍。

张翔说:“立方星研制周期短,技术密度高,成本低,这使得高校学生有参与研究的可能。学生通过项目的研制全过程,不仅打破了他们对航天技术的神秘感,航天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还能得到很大提升,这是航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尝试。”

据悉,南京理工大学微纳卫星中心将于2016年陆续发射两颗立方星,用于新技术在轨验证。


(来自金陵晚报)

大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无限的,你我共勉!

电气唯show
离你最近的学生服务平台
即刻关注!
微信号:njtechdqxy

扫码下方或搜索关注公众号“卫星参数网”,独家内幕新闻!

卫星参数网公众号